上周末,统计部门公布了11月份的CPI数据,与此同时中央银行宣布再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周一市场因利空消息出来后,市场预期较之前具有了相对的确定性,因而大盘温和走高。但周一早盘出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开盘后前二十分钟,大多数股票上涨,而银行板块则基本呈绿盘。这或许是因为,市场解读央行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收紧流动性,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不利,进而影响银行股的盈利预期。
的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量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人们认为央行运用量化工具,是对银行股不利的。但殊不知,这只看到问题一面而没有看到另一面。首先,中国的存款准备金是付息的,央行制定的存款准备金的付息尺度已覆盖了银行的存款成本,因而对商业银行来说不会对其财务上产生硬的冲击。其次,在人们的概念中,提高存款准备金是量化工具,而加息则是价格工具。但实际上,提高存款准备金是收紧了银根,其目的是逼高市场利率。当前贷款利率的上限是放开的,只要央行收紧银根,贷款就成为了稀缺资源,市场利率就会走高。在存款利率确定的前提下,市场利率的走高,无疑将扩大息差,这对银行的盈利提高是绝对的利好。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银行贷款利率急剧上升就是例证。实际上,控制了贷款规模之后,市场利率已经升高。当前民间借贷利率和信托计划利率已上升至20%-30%.可以说,市场利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对冲了贷款规模增幅的缩小而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因此,对于银行股来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应该属于中性因素,构不成对银行股的重大利空。相反,在银根收紧的市况下,贷款成了稀缺资源,提高了银行贷款的议息能力。这势必使得银行的息差收益水平得以提升,进而增加盈利。
从上一次加息来看,对银行股是绝对的利好。因为,那次加息是非对称加息。即存款利率只是部分提高,而贷款利率则是全面提高。这样,实际上就加大了银行业的息差。具体说,10月20日的加息,一年期存款利率由之前的2.25%升至2.50%,一年期贷款利率则由5.31%升到5.56%.其它各档次存贷款利率据此相应调整。但是,占目前存款总量50%的活期存款利率并未随之调整。这意味着,银行可从中获取巨大的息差。尤其是对那些活期存款占比较高的股份制银行而言,必将对每股利润产生积极影响。据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称,加息对股份制银行普遍构成利好。如对招商银行来说,其2011年净利润将增加4.19%,民生银行3.67%,中信银行3.74%
眼下,人们普遍预期,未来的货币政策很有可能进入加息周期。假如,下一次加息与10月份的加息类似,那么可以确定的是,银行股很有可能获得超市场预期的收益。历史经验表明,凡是超预期的变化,总会对股价产生极大影响。如果从最近一期的加息算起,银行存贷款利率息差加大应该在四季度得以体现,加之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市场化利率不断走高,或许银行板块的年报会有超预期的表现。俗话说,出水才看两腿泥。当一般投资大众普遍以为,货币政策由宽松走向稳健是对银行股的利空时,市场大鳄或许正在利用市场的这种误解默默地吸筹;当银行股亮丽年报与所谓新兴产业股票的年报形成巨大反差之时,股价应在这之前提前反应了这种差别。用前两年常挂在业内人士嘴边的一句话形容:当潮水退去之时,才能看到谁在裸泳。先知先觉的投资者一定是在市场普遍不看好某一行业,而该行业实际上并不如预期的那么糟或远比预期要好时,提前布局。而当投资大众热烈追捧之时悄然离场,赚得盆满钵满。所以说,证券市场充满了各种机会,有一种机会是来自于误解